
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一定不算什么,对一些孩子来讲也无所谓,可是对那些敏锐性比较强的孩子就大概导致深深的伤害。去年中秋节,我和一群朋友聚会,十几个人中有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可心。因为赶上其中一个人的过生日,席上放了一个大过生日蛋糕,好似所有些孩子一样,小可心一直关心着什么时间吃蛋糕。
终于盼到了吃蛋糕的时候,在一大块蛋糕下肚后,小可心突然不开心了,吵着要走。原来一位和小可心非常熟的叔叔开玩笑,把奶油涂到了小可心的脸上,制造了一个奶油小花脸,大伙都没注意,只顾说说笑笑,可心却感觉大伙因此而嘲笑他,自尊心紧急受挫了。
那位开玩笑的叔叔连忙弥补,先是制止了一位试图形解析释的阿姨,然后端过了蛋糕,喜笑颜开地让小可心沾着奶油也往自己脸上抹了两道,还高开心兴地展示我们的小花脸,问小可心:好看吗?哈哈,好玩吧。大伙都笑了,小可心也笑了,母亲说:叔叔在和你玩,没人嘲笑你,也没人嘲笑他。一场小风波顺利度过。
那位叔叔的准时弥补防止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理上留下阴影。
除去上面这件事,这几天我还历程过其它逗孩子的方法,比如到了我家先生的同事家,看到三岁的男生胡博有很多玩具,一位客人就开玩笑:你有这么多车,给我一辆吧。胡博一言不发,站在母亲身边警觉地看着这位客人。胡博父亲顺口说:给叔叔一辆吧,别那样小气。我快点插嘴:这是胡博的东西,胡博可以不给,这不是小气。
下面节日可不少:教师节、中秋节、还有十一国庆节节日里亲友之间的聚会必不可少,但至少应该注意:
孩子还不可以像成年人那样判断事物和其他人对我们的态度,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一定不算什么,对一些孩子来讲也无所谓,可是对那些敏锐性比较强的孩子就大概导致深深的伤害。
试着回忆一下,可以发现不少人的记忆里还深刻地保留着一些童年不愉快的事件,比如父亲把自己捉到的一只知了劈手夺过,扔到了房顶,母亲骂过自己一句带死字的话,自己被男生欺负而老师坐视不管这么多年居然还明确记得这类小事,足以说明自己是因此遭到了伤害的,而这种伤害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际关系。
那样,在不知道孩子性格特点的时候,什么玩笑尽可能少开呢?譬如,不要随意拿孩子我们的东西、不要向孩子索要东西来试探孩子是不是大方,特别是孩子喜欢的东西;不要嘲笑孩子的身体特点,比如头比较大,发型比较特殊,缺了几颗牙齿;
不要用威胁来需要孩子亲近,叫阿姨,叫啊,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车来,找叔叔来,不来,叔叔抓你了然后做出一脸凶恶状;不要故意戏弄,让孩子出洋相,再看笑话,特别是人多的场所
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传比如不可以随意要其他人东西,大伙都会如此告诉孩子;可是成人逗孩子,要他的玩具车,而自己不给还被父亲批评小气,孩子的思维就会混乱了。或者发现:成年人就能拿其他人的东西!孩子的行为是学习来的,所以有孩子在场时,成年人必须要注意我们的言行。
爸爸妈妈要会保护孩子中国人讲究面子,即便心里感觉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的不妥,也不好意思阻止,那牺牲的就是孩子的心灵。提醒爸爸妈妈,还是应当温和制止逗孩子的亲友,实在不好意思可以岔开他们的注意力,或者找个理由将孩子抱开。比如胡博的父亲可以对同事说:别逗他,他还不懂什么是开玩笑呢。
或者对胡博说:这类汽车都是胡博的,可以送给叔叔,也可以不送给叔叔,你一个人决定吧。当孩子显现出不好的情绪,需要准时弥补,不知情的爸爸妈妈就要温和地询问孩子为何不开心,倾听孩子发脾气,然后设法解决。有时一个场景的设置应该胜过语言的讲解,比如上文所说那位叔叔对小可心的做法就比较巧妙而有效。
有时孩子不想讲出,爸爸妈妈也不必勉强,只不过说:好吧,这是你的秘密,你可以不说;等你想说的时候再告诉我吧。